主日學兒童音樂團體班
以下分享來自於黃貴蘭老師在教會主日學的服事記錄
#主日學兒童團體班
2024年5月開始一個新的服事。 我們教會在主日/兒童主日學聚會之後,接著就是團契時間。 兒童的團契時間每週提供不同才藝課程,包含音樂,美術,運動,科學實驗。 五月份我接手的便是音樂課程。 這個課程原本的老師擅長帶領詩班,上課的模式則是整堂課練唱詩歌,小朋友因此學了不少詩歌。但是將近七八十分鐘的課程裡,一直唱歌,孩子們難免失去耐性。 在接這個服事之前,我一直苦思該如何進行這個團體課,教學目標是什麼,該如何設計課程內容。
雖然2009年剛畢業時有短暫教過團體鍵盤音樂課的經驗,那個課程每一週都有完整的教案可以遵循,教學內容不太需要傷腦筋。 而現在教會的音樂課程要無中生有,並且執行的條件上有許多困難。 例如:
1、一個月上一次,學習進度不容易連貫,知識性的內容,因為課堂週期長小朋友自然學了就忘。 主日學裡面有許多來自脆弱家庭的孩子,社經背景相對弱勢,更不用說家長能在教育上付出的陪伴相當有限。原本前兩堂課我還有設計讓他們帶回去的認音小作業,後來發現成效不佳,會複習的人少之又少。
2、單堂課時數太長,(70-80分鐘)小朋友專注力容易渙散,課程內容必須多元有趣,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
3、學生年齡分布廣泛,程度落差大。兒主的成員年紀為三歲到小六。有的已具備學習樂器的經驗,擁有相對應的音樂基礎,有的則無。有別於坊間的音樂團體課程是依照年齡或程度分班,要能夠設計出不太幼稚,也不太困難的混齡課程,實在讓我白髮多了好幾根。
感謝主,年初在我答應接手這個服事沒多久,正在煩惱的時候接觸到piazoo的小羊老師,剛好她策劃了一整年音樂素養的教案線上課程,趕緊手刀報名。 透過小羊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傳遞,開啟了我備課的靈感泉源。
從小羊老師所提供的各種音樂素養主題的基本架構,根據我們的教學需要做調整和延伸。 搭配前年去上的福樂鋼琴教材研習,許多過去各種花錢花時間的裝備,如今逐一派上用場。 對我來說,鋼琴個別課是最熟悉的舒適圈,最擅長也有把握知道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混齡團體課是新的挑戰。 透過這樣的挑戰,真是擴張了自己的境界。為了尋找靈感,隨時在燒腦。看到任何跟音樂相關的蛛絲馬跡,就想著可以跟教學做什麼連結?
目前的做法是,上半堂進行五線譜認音。下半堂透過音樂去旅行,認識不同國家的音樂家。 介紹簡單的風土民情音樂家有趣的軼事,以及音樂欣賞。幾堂課下來,反應還不錯。 認識五線譜,在個別課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效。由於上述各種先天不良的教學條件下,單靠這一堂課要教懂所有關於五線譜上的樂理是不可能的。 就像大部分的小孩在學校一個禮拜只有一堂或兩堂的音樂課,也不容易因此就很會看譜,更何況我們一個月才上一次呢。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教五線譜呢?
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撒種。 有學過就多少有印象。
而且在教會裡面有大量唱詩歌的機會, 沒道理完全避開五線譜或基礎樂理。 透過教具,遊戲強化印象。能學多少是多少。尤其當中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根本不會有機會在外面上付費的音樂才藝課。
任何教學上的耕耘都不會白費,我一直這麼相信著。
所有的教學內容,課程安排都是「機會」。 是可以學會認識新符號的機會,也許什麼時刻可以派得上用場。 是可以透過音樂環遊世界的機會。也許此刻無法出國,卻可以擁有看世界的夢想。 是可以透過音樂,認識上帝美善本質的機會。 音樂這麼棒這麼好,怎麼可以不知道呢?
歡迎各位優秀的音樂老師朋友們跟我分享您寶貴的教學經驗,我們一起切磋交流,在最喜歡的音樂教育上砥礪成長。 撰文:黃貴蘭老師